您的位置:首页 > 辽宁 >

工业云:构筑制造业共享经济新模式

2015-11-18 11:26:30 来源:

评论

近年来,我国工业云制造不断发展,平台建设也取得初步成效。但在实际过程中,企业在云制造软件系统、大数据与工业云的应用等尚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为此本报特选取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希望通过对于工业云现状的梳理,能够为企业所用,以解决中小企业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越来越紧密,互联网从消费领域进一步向制造业领域的渗透拓展,加速了制造业生产方式、产业组织形态和商业模式的变革。

日前,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信息化研究与促进中心工业信息化研究室主任肖琳琳指出,全球制造业已经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本地化、绿色化、个性化发展趋势,数据成为了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大规模的生产转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生产已经成为了这一轮新产业革命最显著的特征。

A 企业急需通过两化融合促进转型升级

从产业组织方式来看,互联网价值发现,资源聚合,大众协同的一些特性使得以层级制组织线性分工为特征的传统的组织方式向网络化、平台化、扁平化为特征的新型组织转变。无工厂的制造商和微型跨国公司也正在逐步崛起。与此同时,传统的以产品和生产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已经在向以消费者为核心,以生产加服务为本转变,产业竞争也从单一环节向产业的生态竞争转变。

根据对全国5万家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诊断,数据表明,2014年我国企业两化融合指数为61.2%,总体发展水平不高。而且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两化融合的水平和差距也非常大,电子行业的两化融合水平要明显好于建材、轻工等行业,大型企业的两化融合远远高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两化融合的水平。

肖琳琳指出,调查发现不管是什么样的行业,什么样规模的企业,在目前这个新的经济形式与技术发展条件下,企业通过两化融合促进转型升级的需要都是非常迫切的。

2014年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4.69亿元,网络销售额和数量都已经位居全球第一,但是数字化互联网的应用却非常缓慢,在企业应用中,云服务的渗透率只有21%,而美国达到了55%~63%。在中小企业运营中,互联网使用率仅有20%~25%,但美国却高达72%~85%。所以,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是以消费者而不是以企业为导向,未来企业互联网的应用将会成为我国新的增长点。

权威机构预计,2025年互联网有可能在中国GDP增长总量中贡献4万亿~14万亿元,这将取决于企业的应用程度。我国企业90%以上属于中小企业,对全国GDP贡献率超过了65%,是就业和创新的重要来源,但是研发能力弱、市场拓展能力不足、资金和人才匮乏、管理不规范等是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对此,国家相关部门希望能够以平台的形式将社会上闲散的制造资源集中汇集起来,提供给中小企业,同时能够把对中小企业实行限制的制造资源,实现市场化的配制,使分散在社会、企业中的智力资源,能够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使供求方和需求方能够实现对接。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3年工信部发布了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要支持工业云服务平台的建设,同年工信部就实施了工业云创新行动计划,确定了北京、天津、河北等16个省市开展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探索共享经济的新模式。

B 一种新型网络化制造服务模式

肖琳琳认为,工业云是一种新型的网络化制造服务模式,融合了先进的制造技术,以及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以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通过虚拟化、服务化和协同化,汇聚分布异构的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在制造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根据用户的需求,实现及时低成本的服务,实现自动化的资源的高质高效的对接。

与其他的制造模式和现在的互联网商业平台有所不同,工业云有三个特征,第一个是面向制造资源的、高度集成开放和共享的平台,依托工业云服务平台,企业可以整合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使用等全生命周期的制造资源和服务。二是面向网络的制造,任何企业和个人都可以向工业云平台上提供他们所拥有的资源,也可以在平台上获取他们所需要的资源。从而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多种制造服务模式。三是按需提供服务,面向客户的需求,工业云可以随时随地组织相关的服务商为用户提供所需的服务。

从工业云的内涵和特征可以看出,工业云的运营其实包含了四大要素,一是需要服务平台,二是要有广大的用户需求方,三是要有制造资源和服务的提供方,四要有平台运营商,且平台上承载了各种各样的制造资源和服务。各主体之间能够依托平台高效的互动,各取所需。

工业云目前呈现出了五种比较典型的服务模式。第一种是提供各种资源,是一个资源聚集的平台。这是目前工业云平台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第二种是提供从生产到服务端的用户的增值服务。这些服务包括了设计、生产、加工、运营、优化、设备运维、培训、咨询、对标、认证等一站式的优质服务。第三种是平台上聚集了社会企业中的各种智力资源。通过平台向用户提供产品的设计、创意等创新的服务,实现价值的最大化。第四种是工业云搭建了一个企业的社交的平台,促进平台上的各种资源、服务和用户的需求对接,为企业建立跨区域开放式的社交商圈,形成区域型、服务型、社会化的生产模式。例如贵州某企业每天生产250万瓶调味料,但是每一个瓶上都有一个二维码的标识,之前一个这样二维码的成本是两分钱,企业希望能够将成本降到一分钱,但是在贵州省找了很多的服务商,都没有办法满足需求。于是就把需求通过贵州的工业云平台进行了发布。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得到了山东的一家服务商的一个反馈。据测算,企业借此一年可以节省成本900万元。第五种是依托于工业云平台,打通商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流、业务流、资金流,提供研发设计协同、生产制造协同、供应链协同、服务协同,然后支持开展跨企业、跨区域的产业链协作。例如北京某企业,是一家汽车的整机设计商,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形成一个在线研发众包的模式,将海量的汽车非核心的零部件通过平台外包给了社会上的自由设计师,并通过这种虚拟样机实现了在线的设计协同,然后又通过在线的3D打印实现了快速车身的制造,将设计周期由原来的四个月缩短至两个月,节省了80%的差旅费用、60%的沟通成本。

商业模式和盈利机制是工业云平台维持商业化运营及市场化运作的一个关键要素,也是推动工业云最核心的一个关键点。与现在主流的一些B2B、B2C的互联网的商业平台一样,广告费、会员费、佣金费,以及与媒体、政府等合作,是目前工业云平台最普遍的盈利机制。

工业云平台商业模式比较有特色,可以以租代买,企业可以根据需求在线租用各种资源、软件和服务,与传统的方式相比,依托这种方式,企业不必花费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用于购置和维护信息化的硬件和软件,这极大地降低了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成本。此外,工业云平台运营商会选择一些行业龙头企业进行合作。以此来带动产业链的上下游的中小型企业来应用工业云,以拓展他们的用户群。

C 工业云发展亟待规划与引导

肖琳琳表示,通过近两年的跟踪,发现工业云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共性的问题和挑战。

一是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提高,目前社会上的部分媒体、企业,甚至是一些政府部门,认为工业云仅仅只是提供一个云计算和软件的平台,企业的积极性其实并不高,缺乏利用工业云创新企业业务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是企业互联网化转型的能力不足,传统企业的组织架构、运营和管理理念,与目前信息化时代的需求严重不匹配,这也成为工业云平台建设发展中面临的一个挑战。

三是工业云的资源和服务还需要不断的丰富和完善,目前工业云平台上提供的资源和服务,其中大部分还只是集中在与竞赛和设计相关的软件资源和工具上,面向制造环节,尤其是面向产业制造等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能力,还很不足,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产业体系。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